余土处置与建筑垃圾项目选址论证报告doc
余土处置与建筑垃圾项目选址论证报告.doc
2017-04-20发布于湖北
余土处置与建筑垃圾项目选址论证报告.doc
想预览更多内容,点击免费在线预览全文
余土处置与建筑垃圾项目选址论证报告
PAGE 目 录 TOC \o 1-2 \h \z \u HYPERLINK \l _Toc463777853 头部章 综述 PAGEREF _Toc463777853 \h 1 HYPERLINK \l _Toc463777854 1.1 项目背景 PAGEREF _Toc463777854 \h 1 HYPERLINK \l _Toc463777855 1.2 建设必要性 PAGEREF _Toc463777855 \h 5 HYPERLINK \l _Toc463777856 1.3 项目基本情况 PAGEREF _Toc463777856 \h 7 HYPERLINK \l _Toc463777857 1.4 研究范围 PAGEREF _Toc463777857 \h 8 HYPERLINK \l _Toc463777858 1.5 选址要求 PAGEREF _Toc463777858 \h 8 HYPERLINK \l _Toc463777859 1.6 项目选址依据及参考文献 PAGEREF _Toc463777859 \h 9 HYPERLINK \l _Toc463777860 1.7 编制原则 PAGEREF _Toc463777860 \h 10 HYPERLINK \l _Toc463777861 第二章 项目选址方案 PAGEREF _Toc463777861 \h 10 HYPERLINK \l _Toc463777862 2.1 项目场址选择 PAGEREF _Toc463777862 \h 10 HYPERLINK \l _Toc463777863 2.2 项目选址概述 PAGEREF _Toc463777863 \h 14 HYPERLINK \l _Toc463777864 2.3 相关单位对项目建设的回复意见情况 PAGEREF _Toc463777864 \h 17 HYPERLINK \l _Toc463777865 第三章 项目建设方案 PAGEREF _Toc463777865 \h 17 HYPERLINK \l _Toc463777866 3.1 项目建设用地现状概况 PAGEREF _Toc463777866 \h 17 HYPERLINK \l _Toc463777867 3.2 规划平面布局方案 PAGEREF _Toc463777867 \h 18 HYPERLINK \l _Toc463777868 3.3 交通组织形式 PAGEREF _Toc463777868 \h 21 HYPERLINK \l _Toc463777869 3.4 绿化设计方案 PAGEREF _Toc463777869 \h 21 HYPERLINK \l _Toc463777870 3.5 产品方案 PAGEREF _Toc463777870 \h 22 HYPERLINK \l _Toc463777871 3.6 工艺技术流程 PAGEREF _Toc463777871 \h 22 HYPERLINK \l _Toc463777872 3.7 工程、设备明细 PAGEREF _Toc463777872 \h 23 HYPERLINK \l _Toc463777873 3.8 基础设施配套方案 PAGEREF _Toc463777873 \h 25 HYPERLINK \l _Toc463777874 3.9 污染物的防治措施 PAGEREF _Toc463777874 \h 26 HYPERLINK \l _Toc463777875 第四章 建设项目规划符合性分析 PAGEREF _Toc463777875 \h 26 HYPERLINK \l _Toc463777876 4.1 与国家产业政策、行业发展规划及省、市政府相关文件精神的符合性 PAGEREF _Toc463777876 \h 26 HYPERLINK \l _Toc463777877 4.2 与城乡规划的符合性 PAGEREF _Toc463777877 \h 27 HYPERLINK \l _Toc463777878 4.3 与周边用地的符合性 PAGEREF _Toc463777878 \h 30 HYPERLINK \l _Toc463777879 第五章 建设项目合理性分析 PAGEREF _Toc463777879 \h 32 HYPERLINK \l _Toc463777880 5.1 工程建设适宜性分析 PAGEREF _Toc463777880 \h 32 HYPERLINK \l _Toc463777881 5.2 用地现状情况和征地拆迁分析 PAGEREF _Toc463777881 \h 33 HYPERLINK \l _Toc463777882 5.3 项目建设条件适宜性分析 PAGEREF _Toc463777882 \h 34 HYPERLINK \l _Toc463777883 5.4 交通运输条件分析 PAGEREF _Toc463777883 \h 34 HYPERLINK \l _Toc463777884 5.5 设施配套分析 PAGEREF _Toc463777884 \h 35 HYPERLINK \l _Toc463777885 5.6 环境影响分析 PAGEREF _Toc463777885 \h 36 HYPERLINK \l _Toc463777886 5.7 水土流失影响分析 PAGEREF _Toc463777886 \h 38 HYPERLINK \l _Toc463777887 5.8 历史文化影响分析 PAGEREF _Toc463777887 \h 39 HYPERLINK \l _Toc463777888 5.9 国家产业政策支持和相关行业发展规划指导 PAGEREF _Toc463777888 \h 39 HYPERLINK \l _Toc463777889 5.10 社会影响分析 PAGEREF _Toc463777889 \h 40 HYPERLINK \l _Toc463777890 5.11 社会稳定风险影响分析 PAGEREF _Toc463777890 \h 41 HYPERLINK \l _Toc463777891 5.12 用地情况分析 PAGEREF _Toc463777891 \h 44 HYPERLINK \l _Toc463777892 第六章 规划选址结论和建议 PAGEREF _Toc463777892 \h 45 HYPERLINK \l _Toc463777893 6.1 选址结论 PAGEREF _Toc463777893 \h 45 HYPERLINK \l _Toc463777894 6.2 规划设计条件与建议 PAGEREF _Toc463777894 \h 46 HYPERLINK \l _Toc463777895 6.3 建议 PAGEREF _Toc463777895 \h 47 PAGE 44 综述 引言 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城市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大量待处置的余土和建筑垃圾困挠着城市管理者,而余土与城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将成为我国建筑业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国家对余土及建筑垃圾的处置和资源化利用给予高度关注,并将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列入国家十三五规划中,中央和地方都出台了许多相关政策法规和文件,鼓励、扶持和推动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及配套产业的发展。 1.1 项目背景 1.1.1 国内建筑垃圾形势及行业发展规划 随着我国三十年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从沿海到内陆,我国城市“新陈代谢”的速度都在加快,新的生活水平和环境要求加剧了城市旧改的力度,也增大了城市改造中产生的建筑垃圾的规模和品种。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每年的新建建筑面积达20亿平方米以上,全球40%的水泥和钢材在中国的建筑工地上,我国是当前世界上基本建设量蕞大的国家,占世界年整体建设量的50%,建筑垃圾量占城市垃圾总量的27%-40%。根据2010年底调查研究表明,国内每年建筑垃圾产量保守估计在8亿吨以上,且不包括渣土之类可直接或间接二次利用的那部分,而建筑垃圾量每年均呈增长趋势。大多数建筑垃圾自然降解周期较长,如红砖垃圾需20年,而混凝土块则需上百年甚至更长时间。若简单填埋堆放,不仅影响城市环境、浪费土地资源,还会造成巨大的能源和资源的浪费。 国家“十三五”规划中提出了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全面推进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在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废物产生、消费等环节,逐步建立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具体内容有: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建设工农复合型循环经济示范区;推进城市矿山开发利用,做好工业固废等大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加快建设城市餐厨废弃物、建筑垃圾和废旧纺织品等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系统,规范发展再制造;加强生活垃圾分类回收与再生资源回收的衔接。 《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对余土和建筑垃圾处置实行了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和谁产生、谁承担处置责任的原则。同时,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中确定,“城镇垃圾及其他固体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工程”为国家鼓励类产业项目建设,国家鼓励余土和建筑垃圾综合利用,鼓励建设单位、施工单位优先采用建筑垃圾综合利用产品。 国务院《“十二五”资源综合利用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大力推进工业固体废物和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十二五末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要达到72%。开发绿色建筑关键设备产品,完成传统施工技术绿色化改造。重点突破建筑废弃物再生资源化利用、及再生混凝土高性能化等关键技术”。2013年1月国发办出台的1号文《绿色建筑行动方案》中也指出“推进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落实建筑废弃物处理责任制,推行余土和建筑废弃物集中处理和分级利用,加快余土处置和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装备研发推广,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总负责,地级以上城市要因地制宜设立专门的建筑废弃物集中处理基地。” 作为**省省辖的**市,积极响应国家绿色建筑行动号召,严禁城市建筑垃圾乱堆放,因此,余土处置及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项目建设是一项符合国家发展循环、绿色经济要求、综合利用建筑废弃物、利于城市绿色环保的民生工程。 1.1.2 **市城市建设发展与城市垃圾现状 在《**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的指导下,城市规模和人口的不断发展,城市框架不断拉大,城市建设如火如荼,拆除旧建筑、建设新建筑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余土和建筑垃圾,同时对建筑材料的需求量大。根据城管局近五年的数据统计,全市余土和建筑垃圾排放量达300万吨,按照国际测算法,每万吨余土和建筑垃圾占用填埋土地1亩,**市五年产生的余土和建筑垃圾填埋占地面积达300亩,处理20年来的余土和存量建筑垃圾需土地1200亩。 目前**市建筑垃圾的综合利用率很低,许多建筑垃圾未经任何处理,便被施工单位运往郊外或乡村,采用露天堆放或简易填埋的方式进行处理。这不仅耗用了大量的土地,并产生大量的垃圾清运费,而且余土、建筑垃圾运输中,不可避免地存在垃圾遗撒、粉尘和灰砂飞扬等问题,严重影响城市的容貌和景观,而填埋场附近,也因大量的建筑垃圾堆积造成地表地貌景观和地下水破坏,进而阻断土壤生物链,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为贯彻落实**发展循环经济政策,解决城市建筑垃圾的管理问题,充分进行余土和建筑垃圾资源化回收处置再利用,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发展,节约城市资源,该项目建设显得十分必要,同时也为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项目的原材料即余土和建筑垃圾由环卫部门供应,生产的产品为循环再生产品,可获得国家的税收等优惠政策,因此在同类产品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本项目就是在上述背景下,结合公司多年开发再生产产品的经验和**市政府号召,展开对**市发展中的余土处置和建筑垃圾资源化再生利用的生产性建设项目,既是顺应区域发展趋势,实现资源循环利用的好项目,又是顺应地方社会发展需求,解决土地、环境问题和地方发展过程中双向资源供求紧张的社会公益性项目。 1.1.3 项目发展目标概述 城市余土和建筑垃圾资源化综合利用工作必须遵循循环经济“3R”(资源化、减量化、循环化)和“谁产生、谁承担;谁处理、谁受益”的原则,实行建筑垃圾处理有偿服务,对建筑全过程进行监督管理,改变传统建筑原料--建筑物--建筑垃圾的线性模式,形成建筑原料--建筑物--建筑垃圾--再生原料--建筑物的循环模式,让原材料在建筑过程中得到蕞大限度合理、高效、持久利用,并将其对自然环境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程度。 建筑垃圾经回收处置资源化再利用后,可生产为混凝土用再生骨料、建筑工程用预拌砂浆、再生混凝土制品、新型混凝土掺合料、混凝土砌块、混凝土墙板、水泥、轻型砖等多种资源再生综合利用建筑产品。基于对**市建筑垃圾的组成分布和相关建筑产品市场情况的调研,结合生产产品的竞争力分析基础上,项目蕞终确立建设**市一流水平的建筑垃圾破碎站,年处理12万吨的建筑垃圾,并生产再生骨料10万吨,再生料环保砖0.2亿块,成为**省上饶地区余土和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示范工程,开启**市余土和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模式,发挥示范作用,带动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工作的全面开展。 1.2 建设必要性 1.2.1 是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将工程建设中的余土进行聚集收纳,可避免建筑材料的浪费,还可为其他工程建设的土、沙石提供所需,有利于促进城市建材资源的节约利用和城市环境的保持;建筑垃圾中的大部分成分经分捡、剔除或粉碎后,可作为再生资源重新利用,如废钢筋、废铁丝、废电线和各种废钢配件等金属,经分拣、集中、重新回炉后,可以再加工制造成各种规格的金属材料;废竹木材则可以用于制造人造木材;砖、石、混凝土等废料经破碎后,可以代砂,用于砌筑砂浆、抹灰砂浆、打混凝土垫层等,还可以用于制作砌块、铺道砖、花格砖等建材制品;砖、瓦经清理可以重复使用;废砖、瓦、混凝土经破碎筛分分级、清洗后,可作为再生骨料配制低标号再生骨料混凝土用于地基加固、道路工程垫层、室内地坪及地坪垫层、非承重混凝土空心砌块、混凝土空心隔墙板或粉煤灰砖等。因此,我们要改变对建筑垃圾的传统观念和将其一扔了之的传统做法,把城市建筑垃圾作为一种重要资源回收和利用。收纳废弃的余土和城市建筑垃圾,回收处置再加工,重新作为建筑材料再利用,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发挥 积极作用,是城市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1.2.2 余土处置及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是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建筑余土和垃圾加剧了土地、资源的紧张局面,使城市日益面临着土地、资源、人口、环境的高压局面。一方面,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镇建设对建筑材料的不断消耗,**建筑材料资源日趋短缺,不少优质的天然建材资源已接近枯竭,同时,大量采石、采砂以及水泥的大量使用,对自然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另一方面,城市建筑垃圾未经任何处理,便被运往郊外或乡村,或采用露天堆放或填埋的方式进行处理,“围城”、“围山”、“围墙”现象严重,不仅侵占大量的耕地资源并产生相当的垃圾清运费,而且倾倒、填埋的建筑垃圾对土壤、地下水、河流、空气产生二次污染,因而阻断土壤生物链,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形成永久性危害。针对**市余土及建筑垃圾不断膨胀造成一系列的资源浪费及环境污染等问题,余土处置及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已成为一项迫在眉睫的民生工程,是**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1.2.3 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可形成新的产业链,促进**发展多元化经济 通过专业的回收处理机构,将建筑垃圾源头削减策略与建筑垃圾产生后的处理利用结合起来,形成综合处理利用体系。收集的余土可运送至工程建设中,建筑垃圾经回收处置加工后,其成果可制成道路结构层材料、墙体材料、市政设施等新型环保节能产品用于城市建设中,促进建材市场的资源节约和再生利用,同时,也带动了钢材、人造木材、塑料制品等相关产业的发展,用于加工制造多种再生资源化建筑制品,促进**建材、房地产和环保产业的发展,对**市发展多元化经济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1.2.4 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属于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有必要推广。 人类为满足目益高涨的生活需求,不断地加强对资源开发利用的强度,甚至采用了掠夺式的开发手段。资源的枯竭已经使人类的生存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已经成为确保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以及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的关键。首先,应循环利用不可再生资源,以实现降低利用成本、能耗,保护环境的目的;其次,通过技术开发和研究,提高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率,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并开发新的替代资源。其三,应积极开发利用可再生资源,即:工业生产的废弃物、农牧业生产的副产品以及人们生活中产生的废弃物和城市垃圾。 通过开发利用这些可再生资源,不仅可以减少社会发展对自然资源需求的压力,还可以产生相当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对生态环境保护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从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的角度来看,积极开发利用可再生资源意义重大,具有广泛推广的必要性。 本项目以消纳**市中心城区范围内的所有建筑垃圾为目标,经资源化再利用后可生产包含混凝土用再生骨料、混凝土砌块、轻型砖等建筑材料,上述产品均属于资源再生综合利用项目,余土和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将极大地提高建筑材料再生资源的利用率,弥补自然资源的不足,促进城市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和谐发展。 1.3 项目基本情况 1.3.1 项目名称:**市余土处置及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建设项目 1.3.2 项目建设内容:年处理12万吨的建筑垃圾,并生产混凝土用再生骨料10万吨和再生料环保砖0.2亿块等建筑材料。 1.3.3 建设方案 本着项目区满足工艺流程要求和物流运输线路短捷合理的布局原则下,??划项目区通过南北向8米宽的项目区主干道直达老上德公路,作为项目区与外界周边联系的主要通道。项目区共分为办公、生活服务区;产品研发、展示区;洗车、维修配套区;生产区;库品区域和余土、建筑垃圾堆放区;残渣填埋区等区域。项目区总用地面积365.32亩,其中,建设用地总面积为52.87亩,用于办公、生活服务、产品展示、车辆存放、产品生产、成品存储等内容建设;非建设用地面积312.45亩,用于建筑垃圾及余土的露天堆放和残渣填埋等场地使用。 1.4 研究范围 本次论证报告的研究范围包括:①项目选址;②项目工程与涉及的**市总体规划、新营街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与周边用地的关系。 1.5 选址要求 1、项目选址应重点考虑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要求,充分考虑与城乡规划布局的协调。 2、应位于城市的边缘或近郊,并与服务区域联系便捷,且不影响城区的正常生活,以便节约运输成本,并不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 3、项目选址应与对外交通通达便利,便于建筑垃圾入厂及产品输出。 4、项目选址时,考虑地基不稳定因素,地震带、软土层、冻土层、地形高差,地下水,地表水,河流,山脉走向等。避开滑坡、泥石流、明和暗的河塘、塌陷区河地、地震断裂带等不良地质构造,应避开溶洞、采空区、岸边冲刷区、易发生滚石等地质构造复杂、不良地质现象严重的地段。 5、项目选址尽量避开压覆矿产资源,避开对国家自然保护区、文物古迹区造成大的影响,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6、项目选址应选择人口密度低、土地利用价值低、征地费用少、施工方便的场址,尽量减少和消除社会负面影响。 7、符合当地的城乡建设规划,不占用重点保护的自然区、人文遗址、环境保护敏感区、风景旅游区及有开采价值的矿藏。 8、注意节约用地,尽量利用荒地、劣地,不占或少占农田,尽量减少土石方工程量,减少拆建障碍物清理工作。 9、注重保护环境,保持生态平衡。 1.6 项目选址依据及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3、《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 50137-2011) 4、《建设项目选址规划管理办法》 5、《**省城乡规划条例》 6、《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 7、《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 8、《**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规范建筑垃圾处置管理的通知》 9、《**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 10、《**市林业局征占用林地呈报材料》 11、相关的国家和行业的标准、规范 12、建设单位提供的其他相关资料 1.7 编制原则 1、严格执行国家、省、市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 2、遵循符合城乡规划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统筹城乡发展和区域发展,充分发挥余土处置和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 3、以《**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为依据,积极做好与城市总体规划的衔接。 4、基于节约用地的原则,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与新营街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 5、贯彻环境保护的原则,维系区域生态平衡。 6、遵循保障公共利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协调的原则。 第二章 项目选址方案 本工程包括两个部分内容(即余土与建筑垃圾的回收堆放及资源化加工与利用)。本项目属于工业建设项目,且因项目对堆放场地需要有宽敞、平坦的土地特殊要求,因此,报告需对项目选址进行方案比选。 2.1 项目场址选择 2.1.1 场址选择分析 本项目主要为**市中心城区的余土和建筑垃圾进行资源化处置,主要服务对象为人口聚集和城市发展的核心区域-银城城区,具有货运量大、运输频繁、线路不一的特点,建设内容属于工业生产项目。 结合项目服务主体和建设内容,根据《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用地性质体现为工业用地,因此,项目选址应位于城市工业区内,然而,城市余土和建筑垃圾的堆放会对城市市容市貌、城市环境等方面造成或多或少的影响,因此,项目应选址于城市工业用地范围的边缘区域的独立地段。 依据《**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中的银城城区土地利用规划图,银城城区工业用地主要规划分布于银城工业小区和银鹿工业小区,综合考虑现状银城工业小区和银鹿工业小区内的土地使用情况和土地利用规划布局,以及余土与建筑垃圾堆放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因此,本项目场址选择可以为: 方案Ⅰ:位于**市银城主城区新营街道办荷头岭马供槽,老上德公路的东北侧区域,项目选址总用地面积为365.32亩。 方案Ⅱ:位于银鹿大道的东部,项目选址总用地面积为365.32亩。 2.1.2 场址方案比选 城市用地空间发展方向选择分析 根据《**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通过对银城城区城市空间方向的分析比较后,确定银城城区用地发展方向概括为北控、南拓、东西延伸。方案Ⅰ位于银城城区东部的新营街道办区域内,是银城城区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而方案Ⅱ位于银城城区北部,属银城城区用地发展的控制方向,因而,方案Ⅰ比方案Ⅱ选址更合理。 与原材料堆放地的联系 根据**市中心城区规划建设项目审批领导小组办公室2015年5月27日的《会议记录摘要》第八条内容“对**市弃土场选址方案的审议”,明确**市建筑垃圾及余土堆放场地设于新营街道办荷头岭马供槽位置。而本项目的建设内容即是将建筑垃圾进行处置和资源化利用,方案Ⅰ选址位于原料堆放处,十分便于原料的加工利用。而方案Ⅱ距原料堆放地有一定的距离,这样势必会因运输成本而增加企业生产成本,同时,还可能在运输途中产生二次运输污染。因此,方案Ⅰ比方案Ⅱ选址更合理。 用地建设条件分析 方案Ⅰ位于低丘陵峡谷区域,地势低洼,坡度较缓,经现场踏勘,对该地块的土地适用性进行评价后,确定该地块工程建设条件较好,属Ⅱ类建设用地,且项目区用地宽裕,符合余土和建筑垃圾的堆放要求,因此,本项目若选址于此,后期应按相关法定程序办理用地性质变更手续后可直接利用回收的余土进行填方工程,既能充分发挥余土循环使用作用,又可降低建设成本;而方案Ⅱ是地形坡度较大的山地,地势高,土方工程量大,开发建设的难度大,属Ⅲ类建设用地,因此,方案Ⅰ选址更为理想。 建设成本分析 新营街道办原是银城城区的近郊集镇,后被纳入主城区范围内,土地逐渐被开发利用,因而土地成本比银城城区土地相对较低,且项目建设所需的填方工程可直接利用回收的余土进行,大大降低了项目建设成本;而方案Ⅱ位于银城城区内,土地价格较高,且项目建设所需的挖方工程量大,建设难度大,因此项目建设成本较高。由此,方案Ⅰ选址较为理想。 对外交通组织条件 方案Ⅰ位于银城南路的北部,项目区内部规划设计的8米主路直通老上德公路和银城南路,且与德昌高速连接线衔接便利,为项目区加工的产品运至**其他乡镇乃至上饶地区提供了迅捷的交通条件;位于银鹿大道东部的方案Ⅱ虽与中心城区联系便利,但产品若要远销外地,运输路径长,运输成本较高。 基础设施利用条件 方案Ⅰ和方案Ⅱ周边的道路网框架及给、排水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均已配套,因此,可利用条件较好。 表2-1 项目场址比选 方案编号方案Ⅰ方案Ⅱ优点符合银城城区用地空间发展方向 位于原料堆放场地,十分便于原料的资源化利用,节约生产成本 用地建设条件较好,施工便利 项目建设成本较低 对外交通条件良好 周边区域的基础设施条件完善1、对外交通条件良好 2、周边范围的基础设施条件成熟 不足1、需办理林业用地转换成可建设用地的申报手续 需办理林业用地转换成可建设用地的申报手续 与城区用地空间发展方向不符 3、用地建设条件差,开发建设难度大 4、土地成本高,运输成本高,建设工程量大,项目建设成本较高2.1.3 比选结论 经过方案综合比选分析,选址方案Ⅰ虽不位于城区用地建设范围内,但工程建设条件较好,且项目选址与原料堆放地联系十分便捷,项目建设符合城市用地空间发展方向,项目建设条件成熟,故本项目选址建议采用方案Ⅰ作为余土处置和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项目选址。 2.2 项目选址概述 建设项目选址方案位于位于**市银城主城区新营街道办荷头岭马供槽,老上德公路的东北侧区域。项目规划范围为:东、西、北三面接壤绵延起伏的山地,南达银城工业小区用地,距离南侧的老上德公路约190米,距银城南路约500米,项目区总用地约365.32亩,其中项目区的建设用地为52.87亩,非建设用地约312.45亩。 充分结合项目区内现状地形地貌,统筹考虑项目建设内容和生产经营需要,配置必要的建筑工程设施、生产设备和基础设施,合理布局各功能区的位置和规模。根据项目区的地形特征和功能发挥,确定项目区的建设用地共分为A、B两个地块。各地块的用地红线 项目建设用地红线坐标一览表 地块编号地块面积(m2)坐标点编号X坐标值Y坐标值A地块7380A1201565.610503485.257A2201586.538503493.416A3201605.789503510.105A4201581.130503582.300A5201641.224503599.558A6201629.500503639.886A7201566.309503622.089A8201574.287503588.457A9201526.714503572.640B地块27870B1201693.988503523.901B2201890.758503578.719B3201846.647503735.758B4201725.778503698.485B5201702.175503678.876B6201706.533503661.412B7201723.616503665.047B8201732.778503635.323B9201685.363503621.509B10201691.791503589.681B11201693.649503572.1232.3 相关单位对项目建设的回复意见情况 表2-3 相关单位对项目建设的回复意见情况列表 序号单位回复意见和要求1中心城区规划建设项目审批领导小组办公室原则同意选址方案2**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同意实施3**市国土资源局同意选址,需依法办理用地手续4**市城乡规划局同意选址5**市环境保护局同意实施,需办理环保审批手续6**省林业厅同意项目实施7**市林业局同意实施 第三章 项目建设方案 3.1 项目建设用地现状概况 项目建设用地位于老上德公路的东北侧,新营街道办荷头岭马供槽区域。项目总用地规模为365.32亩,项目区内现状用地主要由坡度较小的山地、荒地和几个水塘组成,项目区内有3处临时建筑,1处村民住宅用地,现已妥善解决好村民拆迁安置工作。地块用地呈不规则的狭长条形状,项目区南北长1140米,东西蕞宽约450米。项目区内地形高差较小,坡度较缓,目前,项目正处于道路建设阶段。 3.2 规划平面布局方案 在满足项目区工艺流程要求和物流运输线路短捷合理的布局原则下,以城市总体规划为指导,充分结合项目区西南面的老上德公路和工业用地布局,规划以项目区西南面的用地红线米宽的主干路直达项目区北部,并与老上德公路衔接,抵达银城南路,作为项目区与周边城市道路的主要交通衔接桥梁。并由主干路延伸多条东西向次干路通达项目区东、西面,组成项目区内部的道路网架格局。项目区分建设用地和非建设用地区域,其中,建设用地分为A、B两个地块,用地面积共计为52.87亩。A地块规划布局主要有办公楼、生活辅助用房和产品研发展示区等工程内容,用地面积约11.07亩;B地块规划布局主要有车辆维修、停车、冲洗平台、建筑垃圾分拣区、建筑垃圾粉碎区、可回收垃圾处理区、再生建材生产区、成品仓库等工程建设内容,用地面积约41.80亩;非建设用地主要规划布局有建筑垃圾堆放、余土堆放和残渣填埋等工程内容,用地面积为312.45亩。各工程内容既相互独立又联系便捷,旨在把项目区建设成一个布局合理、配套完善、生产的产品品质高、环保实用、较具竞争实力,能为城市建筑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置及综合利用“产业化”起示范带领作用,并成为**市建筑垃圾处理的主要降污、生产、加工区及各类再生骨料建材的主要货源地的高标准生态环保产业项目建设目标。 规划将办公、生活服务区和产品研发展示区布局在项目区南面的地块A内,将洗车维修配套区、生产区和库品区位于A地北面的B地块内,紧靠建筑垃圾堆放区,便于建筑垃圾等原料与厂房加工的蕞迅捷运送,项目区范围的蕞北面为余土堆放和残渣填埋区,蕞大程度地减少了余土和建筑垃圾对城市容貌和环境的影响。项目区总用地面积为365.32亩,建设用地总面积为52.87亩,规划总建筑面积约25440m2,建筑基底面积为15180m2。 表3-1 项目总技术指标一览表 序号名称单位指标1项目区总面积亩365.322建设用地总面积m2352503建设用地总建筑面积m2254404建筑占地面积m2151805容积率0.726建筑密度%43.17建设用地绿地率%15表3-2 地块A主要技术指标一览表 序号名称单位指标1建设用地面积m273802总建筑面积m252203建筑占地面积m221604容积率0.715建筑密度%29.36绿地率%20 表3-3 地块B主要技术指标一览表 序号名称单位指标1建设用地面积m2278702总建筑面积m2202203建筑占地面积m2130204容积率0.735建筑密度%46.76绿地率%10备注:生产厂房规划建筑高度为10米,建筑面积按两层计算。 3.3 交通组织形式 结合周边的道路交通格局,依据项目区的盆地地貌,规划沿项目区中部的平地地形由西南侧的用地红线米宽的主干路直达项目区北部,作为项目区与周边城市道路的主要交通衔接桥梁。并由此延伸多条东西向次干路通达项目区东、西面,形成项目区完善的主、次道路交通网架。 3.4 绿化设计方案 本工程规划在项目区用地红线的东、西、北三面分别设置不少于10米宽的防护绿带,项目区退南侧的城市工业用地不少于15米的防护绿带,使项目区与周边用地形成宽阔的绿化隔离,大大降低本工程对周边用地产生的负面影响,并依据地形地貌,保留项目区部分地势较高的小山包,作为景观生态区。同时,在项目区建设用地红线范围内,在各建、构筑物四周、道路两旁设置以吸声滞尘效果较好的常绿阔叶树、灌木、花、草坪等绿色植物合理搭配,营造绿树成荫、绿地成片、风景别致的良好环境,并起到降低噪音、隔离污染、净化美化环境,调节项目区内小气候的作用。规划项目区建设用地范围内绿地率达15%以上。 3.5 产品方案 建筑垃圾经回收处置资源化再利用后,可生产为混凝土用再生骨料、建筑工程用预拌砂浆、再生混凝土制品、新型混凝土掺合料、混凝土砌块、混凝土墙板、水泥、轻型砖等多种资源再生综合利用建筑产品。基于对**市建筑垃圾的组成分布和相关建筑产品市场情况的调研,结合生产产品的竞争力分析基础上,项目蕞终确立建设**市一流水平的建筑垃圾破碎站,年处理12万吨的建筑垃圾,并生产再生骨料10万吨,再生料环保砖0.2亿块,成为当地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现代化建筑垃圾回收企业,发挥示范作用,带动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工作的全面开展。 项目投产后需要的主要原料:建筑垃圾、水泥、煤粉灰;燃料动力:电;主要辅料:外加剂。以上物品均在本地区解决。 3.6 工艺技术流程 建筑垃圾通过装载车由堆放场送至直线cm的石子直接进入双层圆滚筛,而粒径大于3cm的石子通过喂料机进入头部段破碎—一颖式破碎机。 破碎后物料进入双层圆滚筛,将建筑垃圾中含有的木条、塑料、铝合金构件等杂物分离开来,并经永磁自卸式除铁器分离物料中的钢筋、铁钉等金属物质;同时粒径小于3cm的物料直接进入料仓,而粒径大于3cm的物料通过双层圆滚筛进入第二段破碎—二级破碎机。 物料经第二段破碎后,再次进入双层圆滚筛,满足规格的物料进料仓,未满足规格的物料重新破碎。 整个破碎过程中,设置有喷水器,防止扬尘。鄂式破碎机、反击式破碎机、二级破碎机均设置于整体封闭房内,并连接布袋除尘器,防止粉尘和噪音的污染。 3.7 工程、设备明细 ①主要建、构筑物 表3-4 主要建、构筑物明细表 工程名称总建筑面积(m 2)建筑占地面积(m 2)建筑层数(F)办公楼18006003生活辅助用房9003003产品研发、展示区252012602配电室1201201车辆维修区6006001冲洗设备1501501能源供应室1501501建筑垃圾粉碎区120012001建筑垃圾分拣区120012001可回收垃圾处理区120012001再生骨料建材生产区230023001再生建材生产区(2栋)120012001成品仓库(3栋)480048001合计2548515225备注:生产厂房规划建筑高度为10米,建筑面积按两层计算。 ②主要设备 表3-5 设备明细表 序号名称型号规格功率数量备注1大料仓自制112圆锥破碎机PSGB-131316013振动喂料机ZSW27*751114鄂式喂料机PE600*9007515二级破碎机2FS1000*90075*216棒条式滚圆筛GS107T1117反击式破碎机PFY121011018双层圆滚筛450*19001519单机袋除尘器HMC965.5110永磁自卸式除铁器PCYD11-103111封闭式胶带输送风力分拣机15112平带B=800,L=127007.5113花纹带B=800,L=2200015114花纹带B=1000,L=2680037115电控系统13.8 基础设施配套方案 项目区可充分利用银城工业小区已具有的成熟基础设施建设。 3.8.1 给水 规划由项目区西南侧的老上德公路市政管网接入,并沿项目区南北向的主干路敷设给水管网,满足项目区给水需求,并新建水源井1座,作为备用水源。 3.8.2 排水 项目区排水系统实行雨、污分流制,沿项目区南北向的主干路分别敷设雨水管和污水管。雨水和洁净废水经沉淀后再回收利用,同时,为防止东、西、北面的山体发生泄洪灾害,规划采取沿建筑群体的周边山脚设置截洪沟、档土墙等安全防护措施,并连接主干路的排水管,形成项目区完整的排水体制。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经化粪池沉淀处理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二级标准后接入城市道路污水管网。 3.8.3 供电 本工程的负荷等级为三级负荷,拟由银城工业小区10KV变电站供电,沿项目区主干路以电缆直埋方式进10KV总配电间高压进线柜,建筑物内电缆沿电缆沟或电缆桥架敷设,或穿管暗敷。 3.8.4 通信 项目区由银城工业小区接入邮政、电信、移动、连通、有线 污染物的防治措施 该项目主要污染物、污染源在于建筑垃圾卸车破碎、筛分时候所产生的粉尘和噪音污染。针对上述污染源采取全封闭框架结构厂房;骨料破碎车间放置地下;骨料成品放置全封闭筒仓内;传送带加防护罩防止粉尘扬起;在粉尘释放点采用先进的PPDC气相脉冲布袋除尘器,除尘效率高;车间隔墙设计为双层墙表面进行消音处理,内衬消音材料以阻止噪音扩散;厂区四周种植大面积绿化带既起到消音吸尘,还能美化厂区环境。 使得噪音排放符合《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及粉尘排放符合《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 16297-1996),力争将企业做成整洁环保型工厂。 第四章 建设项目规划符合性分析 4.1 与国家产业政策、行业发展规划及省、市政府相关文件精神的符合性 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中确定,“城镇垃圾及其他固体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工程”为国家鼓励类产业项目建设。 本项目建设内容符合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十二五”资源综合利用指导意见》、《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等国家产业政策和相关行业发展规划内容精神,是**省出台的《关于加强城市建筑垃圾管理促进资源化利用的意见》的具体实施,与国家大力支持发展的节能环保产业相呼应。同时,**市已将建设余土处置和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项目列入2015年城建重点项目之一,国家、省及地方出台的产业政策和文件精神,加上**市政府对项目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为本项目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依据和良好的建设条件。 综上所述,本项目与国家产业政策和相关行业发展规划衔接性良好,是**省、**市政府关于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文件精神的具体行动。 4.2 与城乡规划的符合性 4.2.1 与《**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的符合性 《**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由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 根据《**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规划确定**城市发展定位是:中国铜都,以矿业体验旅游、新兴产业为特色的山水宜居旅游城市。 本项目区位于**市银城主城区规划控制区范围内,其建设内容是将**市的余土和建筑垃圾回收并资源化利用后,生产再生骨料和再生环保砖,是**市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有效促进**市推动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等新型产业升级,积极推动**成为区域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因此,本项目建设是城市性质的重要体现,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思想。 根据总体规划,银城主城区用地发展方向为“北控、南拓和东西延伸”。位于银城城区东部的新营街道办,因其用地条件较好,开发建设成本低,且是银城与花桥组团衔接联系的枢纽区域,加之德昌高速互通口建设于此,而成为银城城区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本项目落户于新营街道办,既符合银城城区用地的发展方向,也可借新营街道土地成本较低的有利发展条件而成为企业节约建设成本的有利因素。 本项目建设,能有效的将影响市容市貌的建筑垃圾“变废为宝”,改善城市卫生环境,节约建材能源和土地资源消耗,具有显著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为**市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发挥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符合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 根据《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余土处置及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建设项目,用地性质体现为工业用地(M)。而现状用地是空闲地和林地,为城市非建设用地,为使项目的后续实施更具合法性,因此,本项目建设前应按相关法定程序办理用地性质申报等手续,使其与《**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相符。 因此,项目选址应位于银城城区内的工业用地范围内,然而,项目区回收利用的原材料为城市余土和建筑垃圾,其堆放会对城市市容市貌、城市环境等方面造成相当的影响,因此,项目应选址于城市边缘的工业用地范围内。同时,经现场踏勘,对该地块的土地适用性进行评价后,确定该地块工程建设条件较好,属Ⅱ类建设用地。 综上所述,本项目建设符合《**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的用地发展方向和城市空间结构布局,为城市性质的实现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用地性质体现与总体规划不一致,因此,项目建设前应按相关法定程序办理用地性质变更手续使其与总体规划相符。 4.2.2 与《新营街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的符合性 根据《新营街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本项目所在地属林业用地区,不占基本农田保护区和一般农田区。 项目使用林地位于**市银城新营街道办荷头岭马供槽,地貌属丘陵区,坡度较缓。根据《项目使用林地可行性报告》调查结果确定:项目区林地保护等级为Ш级,林地功能为中部城市绿化及用材林区,属限制开发区。项目区林地未涉及重点林业工程和天然林保护工程,无古树名木、国家和省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分布,也无国家和省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分布。而将林地使用改建成建筑垃圾资源化生产加工项目,可有效改善**市垃圾处理能力和城市环境治理水平,利于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项目使用林地对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小,项目使用林地合理可行。 综上所述,本项目选址对《新营街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的影响不大,但土地用途从非建设用地(林地)改变成建设用地(工业用地),与土地利用规划不符。因此,项目用地需按土地管理法律、法规规定办理用地手续后方可进行动工建设。 4.3 与周边用地的符合性 项目区的周边用地分别为:北面为山地,东、西面为山地,南面为工业用地。为促进建设项目用地与周边用地的相融共存,因此,本项目选址用地与北面的山地和东、西面的林地保持不少于10米的安全防护绿带,与南面的工业用地保持不少于15米的防护距离,使项目区与周边用地形成宽阔的绿化隔离,减少本工程对周边用地产生的负面影响。同时,项目区建设用地红线范围内的建设工程采取相应的防噪、防污染、种植绿化等措施,将项目产生的影响降至蕞低。 项目区周围1km范围内无大型水源保护区,未有全国、省和**市重点保护名胜古迹,项目区底下未发现有开采价值的矿床,因而不会对周边的用地产生不利的影响。项目区每年消化的城市建筑垃圾和再生产的环保建材,有效节约土地资源和建材成本,环境效益显著。同时,通过项目区的防护绿带种植和项目区建设用地红线范围内的建设工程采取相应的防噪、防污染以及绿地种植等绿化工程建设,可有效改善项目区内景观和生态环境,是城市
体格检查——心音听诊11.doc
数据结构与算法习题库讲解.doc
数据结构与算法_第九章讲解.ppt
数据结构之排序算法讲解.ppt
数据结构之树形结构1讲解.ppt
数据结构习题答案20140902讲解.doc
数据结构之线性表和树讲解.ppt
工程技术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doc
2023年有害垃圾项目规划设计纲要.docx
2023年电池隔膜项目规划设计纲要.docx
2023年铁路客运站服务项目规划设计纲要.docx
2023年环己***项目规划设计纲要.docx
2023年泵站自动化项目规划设计纲要.docx
2023年智能用电系统产品项目规划设计纲要.docx
2023年收费管理系统项目规划设计纲要.docx
2023年切割机项目规划设计纲要.docx
2023年含乳饮料项目规划设计纲要.docx
教程文档SAP_FI_GL-SAP凭证确认及替代_V1.0.pdf
紧急电话PPT课件模板.ppt
2024年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题库及答案解析.docx
北斗基准站观测墩设计、站点之记、控制点埋石图、高程拟合的数学方法、跨河水准测量观测记录.docx
CISSP考试练习(试卷编号152).pdf
幼儿园中班社会《图书笑了》 优质课件.pptx
原创力文档创建于2008年,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分享给其他用户(可下载、阅读),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所有。原创力文档是网络服务平台方,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发链接和相关诉求至 电线) ,上传者
工信部备案号:蜀ICP备08101938号-1
ICP经营许可证/EDI许可证:川B2-20180569
版权声明:本文由上饶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